石油行業(yè)期望油市很快結束供應過剩局面恢復平衡,然而這一愿望有可能會被當頭潑上一盆冷水。供應過剩已經導致布蘭特原油期貨在2014至2016年初累計下跌逾70%。
雖然近期石油供應方面出現中斷和減產,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,大量的供應以及充沛的庫存將使油市平衡“千呼萬喚難出來”。
“市場需要放下對油市平衡的牽掛,著眼于當前,”迪拜Freight Investor Services的Matt Stanley表示。
“供應中斷、加拿大野火、以及看似增加的需求曾推動油價反彈??扇缃駳づ圃?尼日利亞)邦尼(Bonny)遭遇的不可抗力因素已經消失...加拿大已經撲滅野火,接近實現全面石油生產;而(美國)的汽油需求則處在15個月低點,”Stanley補充稱。
現在的情況不僅僅是石油供應狀況在改善,石油需求或許也在下降。
鑒于美國和歐洲石油需求增長停滯,亞洲已經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支柱。但就連亞洲的石油需求增長如今也磕磕絆絆,湯森路透的Eikon數據顯示,進入亞洲的油輪已經連續(xù)第四個月減少。
原油期貨曲線的形態(tài)是反映持續(xù)供應過剩情況的一個指標。該曲線表明今年多數時間油價都處于正價差狀態(tài),意味著未來待售石油價格高于近期石油價格。
上述情形吸引了一些交易商屯油待售,同時也被視為供應過剩的重要指征。
事實上,這么多的石油目前存儲在越來越少的可存儲空間,迫使交易商要承租超大型油輪來存放未售的燃料。
存儲的石油這么多,要想清干凈過剩庫存恐怕要到2018年。
“市場上仍有過多庫存,有著數億桶的超額供應。將得花上較長時間降低庫存過剩?!鄙程啬茉床块L法力赫對德國一家報紙說道。
中國汽車銷售和國內生產總值(GDP)等主要數據,雖今年多數時間在下滑,但仍還算強勁。中國新車銷售雖較去年12月所及峰值減少了四分之一,但每月仍超過200萬輛。
背靠著持續(xù)的繁榮,中國的石油煉廠生產了如此多的燃料,即便其龐大的國內市場也不可能消化,從而導致了中國燃料出口激增,涌入本已供給過剩的亞洲市場。
更甚者,過去幾年來對原油需求保持強勁推動力的中國戰(zhàn)略石油儲備(SPR)擴張進程,可能會大幅減慢甚至很快摁下暫停鍵,因可用儲油設施已經飽和或者接近儲存上限。
也基于此,美國摩根大通預期“中國9月的原油進口量可能較上月減少15%?!?/span>
英國退歐給石油消費帶來的影響,可能進一步推后供需再平衡的進程,有可能延后六個月。
印度接過中國消費大國接力棒?
美國能源部周二公布月報,調降對2016年石油需求增長預估,上調對2017年的預估。
據能源部預估,美國2016年石油日需求料增加16萬桶,此前預期為22萬桶。2017年日需求料增加12萬桶,高于此前預估的增加6萬桶。
“似乎要到2017年下半年石油庫存才能明顯下降,”花旗駐紐約能源期貨分析師Tim Evans表示。
“與過去兩年的供應過剩相比,市場正出現明顯改善,但還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使庫存降至更正常的水準,”他補充稱。
石油行業(yè)中很多人希望印度會從中國手中拿過接力棒,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推動力量。
然而這樣的希望還為時尚早,因為印度目前還無法達到類似中國那樣的燃料消耗水平。
雖然印度需求增速現在可能快于中國,但其總消費量仍低得多,這一點從汽車銷量就可以看出來。
印度摩托車年銷量約1,600萬輛,與中國類似。但中國每月約有200萬輛新轎車上路(2015年為2,500萬輛),五年前僅為100萬輛左右。
相形之下,印度汽車銷售量多年來一直保持在每月20-30萬輛的水平。
亞洲發(fā)達的經濟體日本和韓國也面臨石油需求穩(wěn)步下降的問題。
有些人將希望寄托于東南亞,菲律賓、越南、泰國和印尼等大型新興市場有巨大潛力。但與印度相似,這些地區(qū)發(fā)展的腳步仍落后于中國,難以取而代之。
簡而言之,過去十年亞洲燃油需求呈現的增長可能已是明日黃花。
盡管基本沒人覺得亞洲需求會直線下降,但很多人稱石油業(yè)需要調整,以適應未來亞洲增長下降的現實,就像煤炭和鋼鐵行業(yè)那樣。
話說回來,還是可以從汽車行業(yè)看出蛛絲馬跡?!半S著經濟下滑,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汽車銷售正在下降,”




簡繁切換